本文作者:访客

“网红医生”出镜引流,发照片就开药?医疗养生直播乱象调查

访客 2025-07-19 16:17:23 25199
“网红医生”出镜引流,发照片就开药?医疗养生直播乱象调查摘要: 直播间里“中医专家”侃侃而谈,几句话就可以诊断出病情,但其却并非医生;视频中的“副主任医师”吸引众多粉丝围观,而线下出诊...

直播间里“中医专家”侃侃而谈,几句话就可以诊断出病情,但其却并非医生;视频中的“副主任医师”吸引众多粉丝围观,而线下出诊的却另有其人。近日,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医疗养生短视频直播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边让粉丝“认领”舌苔图片,一边开方卖药

近日,法治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有不少账号,频繁发布大量有关中医、养生等内容的视频,并在直播间与网友在线互动,现场解答医疗问题,甚至给出治疗方案。有的账号信息,还介绍自己为“百年中医传承人”“门内弟子”等,以此来吸引大量用户围观。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账号主体并非医疗机构或医生,而是诸如百货店、咨询公司、健康咨询工作室等企业主体,以及并不具备医生认证资质的普通网友。

“网红医生”出镜引流,发照片就开药?医疗养生直播乱象调查

此类直播中,主播往往是一边在直播间对中医知识、药方、治疗等内容侃侃而谈,一边引导用户添加微信等联系方式,随后游说购买相关药物。

记者注意到,其中一个名为“XXX百货店”的账号,并不具备医疗资质。直播时,该账号直播间背景画面设为三张舌头图片,舌苔表现状态不一。主播一边介绍相关中医知识,一边让大家在直播间公屏上“认领”适合自己的舌苔图片。“你湿气太重,脾胃失和”“你体寒虚弱,需要调理”,主播在“专业”讲解网友“病情”的同时,还不断提醒网友尽快添加其微信。

记者按要求添加微信后,对方一上来就让记者发送舌苔照片,并很快指出存在的“问题”。简单询问后,对方又很快开出治疗方案,并表示,只需调理一个疗程即20天后,目前存在的问题就会得到基本解决。随后其发过来一家公司的收款码,催促记者付费。

记者询问其医院名称时,对方发过来一段内容为某互联网医院的宣传视频。但在相关网站进行搜索查询后,并未发现该医院名称的相关信息。当记者索要药方时,对方表示,在付完款购买药物后,药方将会和药物一起寄送过来。

“网红医生”出镜引流,发照片就开药?医疗养生直播乱象调查

“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出镜只为吸粉引流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除了一些并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医生”账号,在平台上,也有不少通过医生资质认证的账号,通过拍摄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发布相关医疗知识,接受用户咨询,甚至为用户进行诊断。

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互联网诊疗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诊断。这也就意味着,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而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仍有账号试图绕过该规定。

“网红医生”出镜引流,发照片就开药?医疗养生直播乱象调查

其中,记者注意到一个信息显示为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的账号,拥有几十万粉丝。该副主任医师录制大量相关视频,播放量也很高。记者加入其粉丝群后,很快就有另外一个账号通过私信联系记者,并询问记者病情。在记者明确告知之前并无就诊记录、无法现场就诊的情况下,对方仍表示挂完号后该医生可通过微信沟通的方式提供在线诊断。而对方所提供的出诊信息却显示,该出诊医生并非该账号显示信息中的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实际上是另一家中医堂的大夫。

“一些短视频或直播间里的医生,出镜只是为了吸粉引流,而并非届时真正出诊的大夫。”资深医疗直播运营人员小李告诉记者,其原就职单位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直播运营的公司。该公司一方面受互联网医院或中医堂委托运营账号,一方面邀请一些三甲医院大夫进行直播。在有用户表示出咨询意愿后,工作人员会通过私信等方式引导用户添加微信后,线上开药或线下就诊。

此外,他们有时还会直接和药企进行合作,通过医院大夫直播将用户引流至线下,引导网友购买该药企药物。“运营公司和医生、药企一般按照销售额的三七开进行分账,但也有的四六开。具体要看双方的约定和分工”。小李说。

律师:平台应加强入驻账号资质审核

“一些账号并不具备医疗资质,但却在直播间或通过私域引流方式在微信中进行医疗诊断行为,已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宜前律师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行为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等手段,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等活动。上述相关账号通过看舌苔、引导对号入座等方式进行疾病判断,并提供诊疗服务、引导购药,符合医疗行为的定义。他表示,注册主体为百货店、健康咨询工作室等非医疗机构的账号,并不具备相关资质要求,因此应严格禁止其从事医疗诊断和治疗活动。

记者注意到,对于此类乱象,国家卫健委近日明确表示,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为此,孙宜前建议,相关平台应加强对入驻账号的资质审核,严禁非医疗机构及非医护人员从事医疗诊断和治疗活动。同时,应加强对直播内容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与此同时,卫生健康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互联网医疗乱象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宣传等行为。通过开展专项巡查和整治行动,规范互联网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整治互联网医疗乱象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依据。

此外,孙宜前提醒,“公众也要提高自身意识和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辨别能力,在选择互联网医疗服务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医生,以免上当受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