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天极限冲刺,新华网硬核交付深圳首单灭菌器
《烽火记忆看新华》项目中,展现了三十天极限冲刺的壮举,深圳首单灭菌器的硬核交付,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这是一次技术实力的展现,也是一次责任担当的体现,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展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专业素养,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5年2月16日,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消毒灭菌设备分厂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冲锋号骤然拉响。当天,深圳太太保健食品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亲赴考察,在深入了解产品后当即决定签约,斥资42万元订购两台2.5M³快速冷却灭菌器。这类设备专用于玻璃瓶或软袋大输液、口服液的灭菌处理,采用饱和蒸汽加热灭菌,再通过水喷淋实现快速冷却,不仅大幅缩短循环周期,还可有效避免爆瓶爆袋,保障人身与药品安全。客户对其性能赞不绝口,眼中满是认可,却也立下“硬规矩”:3月20日前设备必须抵达深圳。
快速冷却灭菌器
从签约到交付,仅余三十多天!这无异于一道“铁令”。彼时,新华厂的大型灭菌器尚未打入深圳市场。这份合同不仅关乎眼前42万元的产值,更是一块关键的敲门砖——若能如期完美履约,后续102万元的四台大单几乎板上钉钉;深圳市场的开拓也会顺理成章。反之,不仅损失赔偿惨重,更将痛失开拓深圳市场的宝贵契机。然而,现实冰冷:厂内无库存,生产资金紧张,按常规流程,生产两台这样的设备至少需要三个月!
时间就是订单,速度就是市场!消毒灭菌设备分厂领导深知此役意义重大,不容有失。当晚,决心已定:不惜一切代价,三十天内必须交付!2月28日,军令状般的生产计划下达:3月16日,必须完成全部生产任务。倒计时,滴答作响。
就在为材料、资金焦灼之际,一丝转机闪现。2月19日得到一个消息,德州制药厂恰有一台1994年购入的同型号设备,因厂房未竣工而闲置库中。分厂厂长王世平、销售科长解振东如获至宝,次日火速奔赴德州。不料,德州制药方面顾虑重重,婉拒借调请求。空手而归的路上,王世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借!必须借到!这关系到深圳市场的成败!”
一周后的2月27日,王世平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少军,再次赶赴德州。这一次,他们带着新华医疗的信誉和郑重承诺:“保证4月归还新柜,绝不影响贵厂生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月2日,德药终于点头。3月4日,这台承载着希望的设备运抵四分厂。
然而,考验远未结束。这台久置露天的“救兵”,状况堪忧:电镀件锈迹斑斑,外罩漆面剥落,保温层松散,电气线路老化损坏。更要命的是,核心的记录仪因严重受潮锈蚀,彻底报废!原生产厂家济南仪表厂已无存货,唯一线索指向天津——那里可能有替代品。
交货期,正一天天无情迫近。生死时速,方显英雄本色。分厂上下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副厂长张传胜,爱人出差,孩子托付亲戚,自己日夜钉在现场指挥;技术组一位骨干,妻子身怀六甲正需照料,却主动请缨奔赴天津寻购记录仪。几天后,为抢时间,他竟连夜返程,硬生生将30多公斤重的精密仪器肩扛背回。当他满身风尘、肩扛重担的身影在晨曦中出现在调试现场时,疲惫却坚毅的眼神,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他背回的,是履约的希望,更是市场的通行证!
一场与时间争夺的抢修、改造、组装、调试大会战全面展开。汗水浸透工装,灯火彻夜通明。3月15日,经严格检验,两台焕然一新的灭菌器终于宣告合格!3月16日,它们被郑重地送上南下的列车。3月20日,深圳准时来电:“设备安全抵达!”
3月24日,分厂精兵强将飞抵深圳。安装、调试、启动……当设备在客户厂房内平稳运行,各项性能指标完美达标时,紧绷了三十天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深圳客户验收人员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这笑容,是对新华医疗速度、质量、新华人拼搏精神的最佳认可。
快速冷却灭菌器的灭菌车
三十天极限冲刺,四分厂成功兑现了看似不可能的承诺。
不久,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深圳传来:那四台总值102万元的后续合同,即将正式签订。消毒灭菌设备分厂用三十天的浴血奋战,不仅啃下了硬骨头,更以硬核实力和超强执行力,在竞争激烈的深圳市场,为“新华制造”成功打开了局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跑赢了市场,跑出了未来。
1995年6月,时任医院设备厂厂长的王世平在“双过半”发动会上作动员报告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孙银峰 耿茹月 通讯员 张衍钊 李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