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数字经济再添新动能,聚力数据驱动与低空新赛道发展
中原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再次迎来新动能,聚力数据和低空新赛道的快速发展,为当地数字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的集聚和精准分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低空领域的创新竞赛,也为数字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新的路径,中原地区正借助这些新动能,推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9 月 12 日,“豫见京东,智绘新篇——郑州基地项目推介大会” 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40 多位企业代表、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郑州基地(京东(郑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发展规划,以及其在智慧农业、数据要素、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从多维生态到中原布局,夯实区域发展新基石
活动现场,京东郑州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供应链为基座,企业已构建起横跨零售、科技、物流、健康、工业等多维业务体系。2023 年,京东集团年收入突破万亿元,服务近 6 亿活跃用户,并通过 “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其科技板块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政企客户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物流方面以一体化供应链能力覆盖全球,快递连续 5 年位列行业服务满意度第一梯队;健康板块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服务超 1.72 亿用户。
郑州基地作为中原重要战略布局,以 “一基地三中心” 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要素等前沿领域,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基地通过创新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知识产权、政策申报等 “保姆式” 服务;商家服务中心则依托电商生态,为企业提供开店指导、流量扶持、直播运营等资源赋能。此外,基地还推出六大优惠政策,包括房租减免、平台资源折扣、活动流量扶持及全业态合作对接,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速企业成长。
负责人在开场致辞时表示,将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政策红利,深度助力中原地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从土壤到云端,农业科技重塑 “产供销融” 新范式
在智慧农业领域,京东农业科技通过贯穿 “产供销融” 各环节的数智赋能,目前已服务全国 20 个省份,建设超 30 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生物资产科技监管规模达 36 亿元,并落地 90 余家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其核心解决方案围绕 “产供销融” 一体化思路展开,在生产端,依托物联网、AI 及农业大模型实现 “数智生产”,涵盖大田、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提供环境智能监测、农事任务管理、病虫害预警、精准灌溉饲喂等功能,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在供应链环节,构建 “高效流通” 体系,通过智能加工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升级,接入一体化供应链,实现农产品高效仓配与溯源管理;在销售端,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共建产业电商平台、对接全渠道营销资源,有效拓展农产品销路;在金融端,推出生物资产监管、采购融资、物流金融等多模式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周期资金支持,化解产业融资难题。
从数据资源到流通资产:构建要素市场 “河南模式”
会上,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生态合作部部长王连群分享了数据要素流通的 “河南模式”。该模式以 “12345+N” 为蓝图,战略定位为成为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中辐射西北大部的重要枢纽。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打造功能齐全的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登记存证、资源目录、合规评估、交易交付等全流程服务;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确保数据流通过程可追溯、可监管;推动行业与地市专区运营,聚焦三农、遥感、交通、医疗等领域,以类电商模式繁荣数据交易生态。此外,中心还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化进程,通过数据产品开发、资产评估与金融创新,帮助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与资本,真正实现 “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从空域锚链到天空航图:破局低空经济发展新生态
郑州低空经济创新中心负责人李辉在分享时,系统总结了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四大痛点,包括空域管制严格限制规模化应用、电池与飞控技术制约航时与航程、缺乏智能化管理和航线规划系统以及缺应用场景与成熟商业模式等问题。
李辉称,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从空域治理和生态构建两翼发力。在治理层面,应加快推进空域分类管理,明确低空使用权与责任归属;同时构建智能监管平台,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飞行活动的实时监测与风险管控。在生态层面,需加强技术研发突破电池与飞控瓶颈,推动无人机与 eVTOL 在物流、农业、应急救援等场景的深度应用,真正实现 “低空” 与 “经济” 的协同发展。
从智慧农业的 “产供销融” 闭环,到数据要素的 “河南模式” 探索,再到低空经济的破局之道,每一步都体现了企业对 “数智赋能实体” 的生动诠释。未来,该企业将继续以技术为犁,以生态为雨,与中原大地共耕数字时代,共迎智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