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紧急澄清,感染布病不会导致断子绝孙的误解!
关于布病感染,专家紧急澄清误解,感染布病并不等同于“断子绝孙”,这是一种过度夸大的说法,布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不会导致生育能力受损,专家呼吁公众理性对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正确认识和预防布病,维护个人健康。
夏夜的晚风还未散尽,秋日的烟火气又已升腾。滋滋作响的烤串、暖胃暖心的羊汤、热气腾腾的火锅……渐凉的天气里,这些美食愈发令人难以抗拒。但就在这份惬意背后,一种被称为“懒汉病”的传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正悄悄潜入某些人的聚餐日常。
最近,一则传言在网络上扩散:“感染布病会导致不育,甚至断子绝孙!”这是真的吗?还能不能安心撸串?郑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辟谣回应,这篇你必须看!
布病,到底会不会影响生育?
郑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所长贾伟华告诉记者,感染布病并不会直接导致“断子绝孙”!但布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确实可能引发睾丸炎、卵巢炎等生殖系统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影响生育功能。不过绝大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以痊愈,并不会造成永久性不育。
所以,关键只有三个字:早!诊!治!
为啥撸串容易中招?
先来科普一下啥叫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猪等家畜,人类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其制品感染。
在享用烧烤时,如果遇到羊肉串烤得“外焦里嫩”,中心未熟透; 贪鲜喝未经杀菌的现挤羊奶、牛奶;处理生肉后未洗手直接拿食物。布鲁氏菌就可能通过消化道、皮肤伤口或呼吸道入侵人体。
真实案例警示布病感染的三大高危场景
■ 案例1:烧烤摊主的"职业痛"
"做了五年烧烤,总觉得戴手套影响手感,串肉、翻烤都是直接上手...没想到会因为这个得病。"45岁的烧烤摊主张先生懊悔地说。今年3月起,他持续低烧、夜间盗汗,初期以为是感冒,经检测确诊布鲁氏菌病。
■ 案例2:养生奶的"甜蜜陷阱"李女士(32岁)听信"现挤羊奶更营养"的说法,连续三个月饮用羊奶后,出现反复发热、浑身酸痛、多汗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最终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布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因长期饮用某养殖户提供的生鲜羊奶,甚至曾直接饮用未经煮沸的刚挤出羊奶,导致感染。
■ 案例3:大学生的"聚餐后遗症"王同学(19岁)与室友聚餐食用"七分熟"羊肉串,一周后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期初也认为是感冒,经检测布病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确诊急性期布病。
中招后身体会“报警”?
布病号称“懒汉病”,人感染布病后症状多样且非特异,可出现发热、出汗、乏力、萎靡、厌食、消瘦、头痛、关节痛和背痛等症状并反复发作。症状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容易出现疲乏且普遍精神不振。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初期仅表现为低热等轻微症状,极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而延误诊治。因此,任何在接触牛羊等家畜或食用未熟牛羊肉、生奶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关节痛、多汗等症状者,都应考虑布病可能,务必尽早就医检查。
防病记住“三字诀”
“熟”:坚持"全熟"原则,羊肉串、板筋等务必烤至全熟,拒绝“红心肉”;
“洁”:生熟食材分开处理,接触生肉后彻底洗手;
“慎”:路边现挤奶风险高,选择正规巴氏杀菌奶制品。
特殊人群要当心
从事牲畜饲养、皮毛及乳肉加工、兽医等职业人群,在饲养等职业接触过程中应采取个人防护,同时应勤洗手,保持生产及工作环境卫生,并定期进行体检。
专家最后划重点
郑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所长贾伟华强调,普通人群预防布病需做到以下关键点:
■ 严把入口关拒绝七分熟:所有牛羊肉必须彻底煮熟煮透,特别是烧烤时要注意观察肉串颜色,必须完全烤熟远离生鲜奶:绝对不要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现挤羊奶、牛奶等乳制品慎选就餐点:尽量选择卫生条件达标的正规餐饮场所
■ 做好"防护关"处理生肉时必须佩戴一次性手套;生熟食材要严格分开处理和存放;接触生肉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 警惕"症状关"食用牛羊肉后若出现反复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症状;症状持续3天以上不见好转;要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饮食史
贾伟华特别提醒,近期普通市民感染比例明显上升,多数源于聚餐烧烤。“不要追求嫩的口感,一定要全熟!布病虽不直接‘绝后’,但拖延治疗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