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辰瑞森:攻入技术“无人区”,锻造产业“新铠甲”
东辰瑞森成功攻入技术“无人区”,致力于锻造产业“新铠甲”,该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突破传统领域限制,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通过不断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东辰瑞森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该公司的发展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材料,76种变身;一家企业,专克“卡脖子”命门。在全球高性能材料竞技场上,山东能源集团山东东辰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辰瑞森”),以“百变尼龙”为矛,以自主专利为盾,硬生生在跨国巨头的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国产替代的裂口。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争夺,而是一场始于基因、成于创新、胜于时势的产业突围——当“链主”企业轻捻指尖便能扼住中国制造业的咽喉,东辰瑞森们以数十年如一日的“笨功夫”,将尼龙这一寻常材料锻造成了不可替代的战略武器。
这家位于山东的中小企业,是如何在全球浪潮中脱颖而出?在如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它又是凭借什么突出重围?
东辰瑞森的产品
公司全景
基因觉醒:破壁者的天命与偏执
2001年,东辰瑞森成立之初,最具代表性的转型升级项目就是东辰瑞森的尼龙新材料产品。
东辰瑞森的血管里,从一开始流淌的便是“破壁”的血液。其诞生本身,就是对中国材料领域“卡脖子”痛楚的一次正面回应。当汽车、电子、军工等领域的高端尼龙长期被杜邦、阿科玛等国际巨头垄断,价格、供应、技术迭代无不受制于人,东辰瑞森的选择不是绕道,而是正面攻坚。
车间
“从成立之初,我们就是冲着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进口这个目标去的。”东辰瑞森总经理高永芝的话彰显着,在创立之初,东辰瑞森就带着创新DNA。
尼龙新材料产品也不负众望,突破了国外的“卡脖子”技术。
在2019年,东辰瑞森以山东大学搬迁至老厂区的规划为契机,启动新厂区建设。该项目列入2021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优选项目,也是山东省制造业重点项目。2021年4月,年产1万吨、智能化程度达到80%的新厂区建成。一个月后,东辰瑞森被认定为山东省新材料产业特种尼龙产业链“链主”单位,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
“国产替代进口,这中间的博弈非常艰难。如今,我们公司尼龙新材料生产的刹车管已经通过了极限测试,实现了进口产品的有效替代,成为国内外主流汽车的供货商。东辰瑞森尼龙1012、尼龙1212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倒逼特种尼龙产品的价格从国外垄断时每吨18万元降到了如今的每吨7万左右。”高永芝如是说。
血脉里流淌着创新的基因,东辰瑞森从来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
2024年3月18日,国内首条长碳链尼龙连续聚合生产线试车开工,标志着东辰瑞森智能化升级改造完成。相对于间歇聚合生产线,连续线进一步增强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千吨级能耗降低10%,人工成本节约25%。
早在2021年底,东辰瑞森就启动了升级改造续建工程。续建工程装备1条国内首创的长碳链尼龙连续聚合生产线和8条间歇聚合生产线。
2024年,东辰瑞森的长碳链尼龙总产能达到了3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长碳链尼龙生产研发基地。
东辰瑞森的颠覆性,在于它重新定义了尼龙的“可能性边界”。传统尼龙或许只是纺织品或普通零件的注脚,但东辰瑞森却让其跃升为高端装备的“核心器官”——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轻量化……每一种特性都精准狙击着一个被垄断的应用场景。
历经多年的研发创新及产能的不断提升,目前东辰瑞森公司共研发出长碳链尼龙、高温尼龙、透明尼龙、长碳链尼龙弹性体等4大类100余种产品。其中长碳链尼龙、尼龙弹性体、透明尼龙等产品影响力位于国内首位,其自主研发的长碳链尼龙1212和尼龙1012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彻底解决了国内汽车领域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成为国内目前唯一可完全替代进口尼龙11、尼龙12的材料。
降维打击:百变尼龙的“技术哲学”
2023年,东辰瑞森走进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列。
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这些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增量和生力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需同时满足专、精、特、新、链、品六个方面指标。
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断寻求更大的突破。
高永芝介绍,公司的科研和市场是捆绑在一起的,“在跑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精准对接客户的需求,不断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以更好地在科研中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公司自己研发的独有产品——玻纤增强透明尼龙产品就是这样的诞生的。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在行业竞争中降本增效往往关乎企业的存亡。东辰瑞新和他们的下游企业也是如此。
2024年,东辰瑞森成立35人的研发团队,经过不断尝试和测试,玻纤增强透明尼龙产品成功研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类似的产品。这种产品性能更好,价格更低,有利于客户降低成本。而对于我们而言,研发出的这种新产品,虽然售价低了,利润反而增加了。”高永芝用简单的话语,解释着他们是如何在创新中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实现降维打击。
像这样,在创新中研发出的新产品,在东辰瑞森,每年都有十余种。
创新,一直是东辰瑞森不断发展的秘籍。“我们每年的创新研发投入达2000万以上,占到销售收入的5%还多。”高永芝介绍说。充沛的科研资金投入使得东辰瑞森可以全力以赴地发展他们的创新DNA,不断吸纳高端技术人才,并为其配备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品质升级和更新换代。
自成立以来,东辰瑞森分别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成了3个省级研发平台及多个市级研发平台。现有授权专利76项,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30余项。
这并非简单的材料改良,而是一场彻底的“技术升维”。它意味着将材料学从“满足需求”推向“创造需求”:当一款尼龙能替代金属、超越陶瓷、兼容复合功能,它便不再是被选择的零部件,而是成为定义产品高度和性能的“规则制定者”。这种能力,让东辰瑞森得以跳出低端价格战,直接发动“降维打击”——用更优的性能、更快的响应、更灵活的定制,重构产业链价值分配。
逆势增长:时代裂缝中的亮光
全球供应链动荡、贸易壁垒高筑、科技竞争白热化……这些看似不利的“逆风”,却意外成为东辰瑞森增长的加速器。当“安全”取代“效率”成为许多产业链的首要考量,国产替代不再是备选项,而是生存刚需。东辰瑞森的“百变尼龙”,恰如一阵及时雨,浇灌了无数制造企业的焦虑土壤。
这两年,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风”吹得异常猛烈。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5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从年产百万辆,到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1000万辆的国家,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及充电桩数量均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重塑出行格局,为经济运行、日常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东辰瑞森借上了这股东风。
新能源汽车冷却管技术一直被美国一家企业垄断。早就敏锐洞察到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的东辰瑞森提前布局了这个领域,在2023年突破了“卡脖子”,研发出了国产替代进口的产品。经过1000多个小时的实验室测试和长达10个月的装机测试,其性能完全达到标准。
如今,此类产品年产达到4000多吨,系列产品广泛应用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上。“在出口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用与新能源汽车上的产品销售额不仅完全抵消了出口所受影响,还让公司的整个销售额实现增长。”高永芝的话中透着自豪。
同样提前布局,在逆风中实现增长的还有无人机机翼系列产品。“在2年前,我们公司的产品在低空经济这方面的销售额为0,如今应用于低空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增强尼龙(A4G6302)、增塑尼龙(A4S1701)、尼龙弹性体(TPA4363)等十余项,实现产量增长45.37%,新能源市场占比提升21%,销售额占到了公司总销售额的50%。”
正是因为东辰瑞森这种不断进取的创新基因,让其成为很多厂家的“御用”供应商。“尼龙应用于汽车传感系统的一种材料对性能能方面的要求非常要,广汽专门指定我们来研发。像这样对我们给予充分信任和厚望的合作企业还有不少。”
东辰瑞森的聪明在于,它并未将未来押注于单一的“国产替代”叙事。更深层的顺势而为,是对全球绿色低碳趋势的精准卡位——轻量化材料助力新能源车减重节能,耐久性材料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浪费……这些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同频的创新,让其突破了“替代”语境,步入“引领”赛道。
东辰瑞新一次次打响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攻坚战,走上了前台,拿到了三个细分市场的第一、其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被誉为高端尼龙“五朵金花”之一,获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建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长碳链尼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一路走来,他们的收获显而易见:“长碳链尼龙”产品获得了美国FDA行业资格认证和马德里商标认证,具备出口产品食品级应用资质,实现了产品替代进口;公司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东辰瑞森的成长揭示了一个残酷而激励的真相:突破“卡脖子”,从来不是靠口号或政策庇护,而是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新硬实力。它证明了中国中小企业完全有能力在高端领域与国际巨头正面抗衡,但前提是必须死磕技术、耐住寂寞、拒绝幻想。
当更多企业手握专利而非抱怨,深耕创新而非投机,中国产业链的“咽喉”才会真正长出自己的铠甲。东辰瑞森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解了76道“锁”,更在于它指明了中国制造通向高处的唯一路径:将创新DNA刻进骨子里,方能于逆风中生出最强翅膀。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任灵芝 通讯员 范振峰 郑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