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碗鸡蛋羹,1岁娃确诊败血症

“医生!孩子突然抽风了,还烧得厉害!”
近日,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室
冲进一位抱着1岁婴儿的家长,
孩子面色发白,体温高达39.7℃,
刚入院时还出现了短暂的四肢抽搐。
经过紧急检查和细致问诊,孩子被确诊为沙门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而“罪魁祸首”,竟是前一天家长给孩子喂的那碗“嫩滑”的未煮熟的鸡蛋羹。
据家长回忆,为了让鸡蛋羹口感更细腻,特意缩短了蒸煮时间,蛋黄还是半流质状态就喂给了孩子。当天下午,孩子开始哭闹不安,傍晚体温骤升,夜间突然出现抽搐,家长这才急忙送医。
经过抗感染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救治,孩子在住院6天后逐渐康复。看着孩子逐渐恢复活力,家长既庆幸又后怕:“再也不敢给孩子吃没煮熟的鸡蛋了!”
盐城三院儿科医生介绍,“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近期我院儿科病房已连续收治3例肠沙门菌感染患儿,均合并沙门菌败血症,最小的刚断奶,最大的11岁。夏季气温升高,沙门菌繁殖活跃,而儿童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弱,成为沙门菌最易‘侵袭’的群体。”
医生提醒,沙门菌生命力顽强,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更易滋生,未彻底加热的肉、蛋、奶是其最常见的“藏身地”,就像案例中没煮熟的鸡蛋羹,正是沙门菌繁殖的“温床”。
儿童感染沙门菌后,通常在12—72小时内出现症状,除了发热、腹痛、呕吐,还会排出黄绿色水样便。严重时,病菌可能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像上述病例一样出现抽搐,危及生命。此前收治的一名10个月大患儿,同样因食用未煮熟的鸡蛋羹感染,经过一周治疗才痊愈。
医生强调,做好“三关防护”,阻断沙门菌侵袭。严把饮食入口关:肉、蛋必须彻底煮熟,蔬菜水果洗净去皮,剩菜及时冷藏,存放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筑牢个人卫生关:培养孩子勤洗手习惯,避免用手抓食物;守好家庭环境关:厨房生熟砧板分开使用,定期消毒厨具;定期清理冰箱,抑制细菌繁殖;及时处理宠物粪便,减少污染风险。
来源:现代快报/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