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访客 2025-07-22 17:23:16 30719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摘要: 大象新闻记者 夏萍 通讯员 韩思宇“以前一下大雨,路上积水过了脚踝都不敢走,生怕踩空窨井。现在好了,防护框上的刻度一眼就...

大象新闻记者 夏萍 通讯员 韩思宇

“以前一下大雨,路上积水过了脚踝都不敢走,生怕踩空窨井。现在好了,防护框上的刻度一眼就能看清水深,心里踏实多了!”7月22日上午,一场短时强降雨突袭郑州市主城区,在文化北路连霍高速口,市民张先生指着脚边的窨井防护框对记者说。他所说的“刻度”,正是郑州市市政设施事务中心今年汛期新推出的“带刻度尺的窨井防护框”——这个看似微小的设计,却成为市民雨天出行的“安全指南”,也折射出城市防汛从“管理角度”到“群众视角”的理念转变。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小刻度里的大民生:把“看不见的风险”变成“摸得着的安全”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引发的道路积水、窨井顶开等安全隐患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郑州市部分老旧城区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强降雨造成的短时积水“顽疾”曾让不少市民头疼:积水淹没路面后,窨井位置难辨、水深未知,行人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危险;车辆误闯深水区,更可能引发人身财产安全隐患。

“防汛工作既要‘通大渠’,也要‘管细节’。郑州市市政中心防汛办副主任陈延坡告诉记者,今年初,郑州市市政中心在梳理历年汛期险情时发现,超60%的涉水安全事故源于“信息不对称”——市民无法快速判断积水深度和窨井位置,只能“凭经验冒险”。“群众需要的不是‘事后救援’,而是‘事前提示’。以此为突破口,郑州市市政中心防汛办联合设计单位、排水专家,加班加点在主汛期前研发出“带刻度尺的窨井防护框”。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新型防护框框架边缘印有醒目的红色刻度线,从0厘米到100厘米逐级标注,每30厘米设有更加醒目尺寸更大的标志线。“当积水覆盖防护框时,刻度线会随水位上升露出相应数值,市民一眼就能知道当前水深。”郑州市市政中心防汛排涝科副科长杨青介绍,该新型防护框主要覆盖在易积水点、学校、医院、大型商超周边等人员密集区域。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提示牌前的“温度”:让“绕行指南”跑在雨水前面

除了“看得见的刻度”,郑州市市政中心还在“看不见的服务”上做足文章。今年汛期,郑州市市民发现,许多易积水路段在降雨前就立起了蓝底白字的提示牌:“前方50米积水深度预计30cm,建议绕行”。这些提示牌不仅标注了积水点位置、预估深度,还提前提醒市民避开积水绕行,被市民称为“雨天导航”。

“提示牌的关键是‘提前’。”郑州市市政中心依托智慧防汛系统,结合气象预报、历史积水数据和实时水位监测,提前2小时预判积水点的可能深度,并通过移动终端推送至一线巡查人员。“过去我们是‘等雨来了再反应’,现在变成‘看雨势谋应对’。郑州市市政中心防汛人员举例说,7月21日预报有阵雨、雷阵雨,根据雨情预报推算,文化路连霍高速路段可能出现25cm积水,巡查人员提前1小时在易涝风险点周边设置提示牌,移动泵车提前设置到位,把风险干预措施做到前面去,消除市民雨天出行安全隐患。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从“问题导向”到“需求导向”:城市治理的“民生逻辑”

“一个刻度、一块提示牌,看似是‘小改动’、‘小创新’,但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真正站在群众视角解决“急难愁盼”,体现了城市防汛从“管理角度”向“服务思维”的转变。

细节的改进,也带动了管理效能的提升。过去,防汛工作更多依赖“人员巡查+应急抢险”,如今通过防护框刻度、提示牌引导,市民能自主规避风险,巡查人员则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关键任务上。“现在我们巡查时,经常能听到市民说‘知道这里水深,我们绕着走’,这比我们喊破嗓子引导管用多了。”一线巡查员老周笑着说。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把“安全底线”织进城市的“毛细血管”

从带刻度的防护框到会“预报”的提示牌,郑州市市政中心用一个个“微创新”证明:城市的安全防线,不仅需要宏大的工程建设,更需要深入“毛细血管”的细节打磨。正如郑州市市政中心副主任李培建在防汛工作会上所说:“防汛安全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守护幸福’。我们多考虑一分细节,群众就多一分安心;我们把工作做在雨前,群众就能少冒一分风险。”

从细节入手 守护市民出行安全

当前,郑州市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但可以看到,随着越来越多“以民为本”的细节措施落地,市民的雨天出行正从“被动避险”转向“主动防护”,城市的防汛体系也从“应急响应”升级为“韧性治理”。这些藏在刻度里、写在提示牌上的“民生温度”,最终将汇聚成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安全底色——它告诉每一个市民:你的安全,有人用心守护;你的需求,有人放在心上。

阅读
分享